過孔(Via),也被稱為金屬化孔,雙面和多層電路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為了連通各層之間相同網絡的導線或者平面,需要在不同層面之間導線或銅箔平面的交匯處鉆上一個過孔,在孔壁內通過電鍍的方式鍍上銅箔,讓導線通過這個金屬化的過孔連接到一起,可以說作用是非常大了。
相對于插件元器件的焊盤來說,過孔是沒有助焊層的,即一般情況下過孔的焊盤是覆蓋著絕緣油墨的。
當然,也有一些工藝比較粗糙的廠家直接把過孔焊盤裸露,這樣在元器件焊接時,特別是在自動SMT線上,錫珠等其它雜質可能會附著其上,導致短路現象的出現。
在多層板中,過孔不僅可以是通孔,還有盲孔和埋孔。
通孔,即過孔穿通電路板的所有走線層,當然,也就可以連接所有電氣層的走線。
盲孔,從表層走線連接到內層走線的過孔,可以從其中一面看到,但是另外一面看不到。
埋孔,內層之間走線層相連接的過孔,埋孔之所以叫埋孔,是因為它是埋在電路板內部的,這種孔在電路板表面是看不到的。
通孔通常為機械鉆孔,盲孔往往需要打在焊盤上,所以尺寸較小,通常為激光鉆孔,埋孔則兩種形式可能兼有。
注意:多層板盲埋孔需要考慮電路板的制造工藝和疊層設計,根據盲埋孔穿層的不同還分為一階、二階和多階盲埋孔,階數越多,制造工藝就越復雜,成本也會非常大幅度的提升;所以如果電路板必須要用到盲埋孔,在設計之前如果您對多層板制造工藝不了解,請先與制造廠家聯系,選擇合適的疊層結構。
過孔的主要參數有內徑,即鉆孔尺寸;外徑,即焊盤尺寸;孔壁銅厚,即孔內電鍍銅的厚度。
那么我們如何為電路板上的鉆孔選擇合適的參數——鉆孔尺寸與銅箔厚度呢?
大部分新入行的layout工程師可能都會說,根據PCB制造行業(yè)的工藝能力選擇的。
網上搜一下,機械過孔最小可以做到0.2mm,所以我就選擇0.2mm作為我的過孔尺寸了。
乍一看似乎沒有問題,然而換個角度,我們都知道PCB Layout關于布線有一條很重要的規(guī)則,兩點之間走線最短,請問您有嚴格按照這個去審核您的設計嗎?
如果走線都可以不是最短,那為什么過孔要選擇最小呢?
行業(yè)制程能力是可以做到最小0.2mm的孔徑,然而那是有很多條件限制的,比如板材厚度1.0mm以內,您的板子要求是1.6mm,甚至2.0mm,您也選擇0.2的孔徑,這種情況下生產會導致數控鉆頭的損壞和嚴重浪費,成品率低,制造成本可能因為過孔太小而翻倍增加,甚至無法生產……
即使您的板材厚度符合要求,我們再看一看生產線的實際情況。
電路板的生產工序是先開料、鉆孔、經過多道工序后覆導電膜、電鍍……讓孔內均勻的分布符合厚度的銅箔。
如果您選擇的是內徑0.2mm的過孔,那么從制造工藝上來說,因為導電膜和電鍍銅需要占用一部分空間,為了達到成品孔徑0.2mm,需要選用大于0.2mm的數控鉆頭,一般選用0.25mm尺寸的鉆頭實現0.2mm的成品尺寸。
如果板子密度比較大,過孔周圍有走線或者銅箔,而他們的間距小于數控鉆頭的尺寸,為了鉆孔,工廠將會不得不對您的gerber做必要的處理,負責任的廠家會幫您把周圍的走線移開,不負責的廠家直接削銅,如此您精心設計的走線路徑、走線寬度和走線間距可能都會因為制造而改變,結果就是做出來的電路板達不到設計要求,硬件調試結果不符合設計初衷……
到最后,反應在產品上就會出現各種莫名其妙的問題,而您還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源于您當初想當然的一個參數選擇……
呃,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蝴蝶效應?
PCB layout真的不僅僅是苦力活,硬件工程師都會被逼成干苦力活的哲學家有木有?
所以,為了確保我們PCB產品的成品率和低成本,在PCB Layout的參數設置方面,盡量不要挑戰(zhàn)制造的工藝極限,至于科技進步、社會發(fā)展的工作交給相應的設備廠商去完成就好,我們只要我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時是符合設計要求的。
那么,如何設置我們的過孔參數?
首先,咨詢合作的供應商,工廠會給您合適的建議,在工廠建議的基礎上適當增加0.1-0.2mm,防止以后需要降成本時因為工藝限制而不能更換供應商;
其次,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,對于PCB空間密度很高的板,寧愿增加板層,因為合理的板層增加和布局布線可以讓產品的電磁兼容性(EMC)變好;
第三,對于需要通過大電流的POWER、GND過孔,尺寸再適當增加0.1-0.2mm(主要為擴大過孔銅箔面積,等同于過孔走線加寬),同時使用多過孔連接的方式;
最后,從當前行業(yè)工藝和性價比的角度考慮,建議設計通孔尺寸如下:
過孔內徑:≧0.4mm(約16mil);過孔外徑:≧0.7mm(約28mil);孔壁銅厚:≧0.5oz(約18-22um)
而對于盲埋孔尺寸,因為涉及的面比較多,需要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而定。
|